香港大學大學道一號現為香港大學第二代校長寓所,早於1950 年落成,並於 2019 年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物。原校長寓所建於 1912 年,但因在日佔時期 (1941-45年) 遭受嚴重破壞,只好改建為普通職員房舍。第二代寓所位於薄扶林大學道 1 號,即舊域多利炮台遺址,1948 年地基施工時所發現的一座戰前海防大炮 (9.2 吋、重 23 噸),至今仍保存完好,並放置於花園中作為特色標誌。賴廉氏爵士(1898-1977) 是首位入住該新寓所的香港大學校長。
如果問你對港大建築的印象是甚麼?腦海中浮現的想必是富有昔日英國殖民時代的經典印象。早期的校舍如本部大樓、明原堂和孔慶熒樓等,確實呼應當時歐洲正流行的愛德華式建築風格,即採用紅磚及麻石建造,以白色灰泥勾勒線條,設計上以古典為基礎,混合巴洛克元素,強調秩序性,宏偉壯觀。
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港大不只有單一的「英倫風」,20 世紀上半葉,現代主義建築流派如包浩斯(Bauhaus)設計風格在歐美大行其道。現代主義着重功能性,捨棄著重裝飾性強的古典或哥德式外貌。香港大學順應國際潮流,校園內建築物漸漸棄繁從簡,棄用紅磚,改用新的建築物料。
校長寓所樓高兩層,由周耀年、李禮之兩位建築師共同設計,雖然未必如本部大樓般為人所熟悉,但卻是港大建築群裡從愛德華式風格走向重實用性的現代主義的重要範例。
校長寓所整體採用流線弧形設計,可歸類為 1930 至 40 年代風行的摩登流線型建築 (Streamline Moderne)。在 30 年代初,歐美機械工業發展訊速,製造大量前所未見的大型交通工具如郵輪、飛船、遠航機,而這些交通工具因氣動力學的需度,機身設計多呈流線型,亦成為當時建築師的設計靈感,把建築物主體流線型化,例如將立面及其他建築元件的轉角位造成弧形,猶如船身一般。
校長寓所的屋頂中央建有旗桿,整幢建築水平勻稱。內部裝潢採用多款式樣的硬木地板,大宅正門、飯廳趟門、書房壁爐、硬木樓梯等,展現了細緻精湛的工藝。除了作為住宅用途,校長寓所常借予港大職員、學生、舊生及校友作聯誼和聚會之用,如 2011年 港大的《百周年傑出學人講座系列》便選址於校長寓所舉行。
如果問你對港大建築的印象是甚麼?腦海中浮現的想必是富有昔日英國殖民時代的經典印象。早期的校舍如本部大樓、明原堂和孔慶熒樓等,確實呼應當時歐洲正流行的愛德華式建築風格,即採用紅磚及麻石建造,以白色灰泥勾勒線條,設計上以古典為基礎,混合巴洛克元素,強調秩序性,宏偉壯觀。
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港大不只有單一的「英倫風」,20 世紀上半葉,現代主義建築流派如包浩斯(Bauhaus)設計風格在歐美大行其道。現代主義着重功能性,捨棄著重裝飾性強的古典或哥德式外貌。香港大學順應國際潮流,校園內建築物漸漸棄繁從簡,棄用紅磚,改用新的建築物料。
校長寓所樓高兩層,由周耀年、李禮之兩位建築師共同設計,雖然未必如本部大樓般為人所熟悉,但卻是港大建築群裡從愛德華式風格走向重實用性的現代主義的重要範例。
校長寓所整體採用流線弧形設計,可歸類為 1930 至 40 年代風行的摩登流線型建築 (Streamline Moderne)。在 30 年代初,歐美機械工業發展訊速,製造大量前所未見的大型交通工具如郵輪、飛船、遠航機,而這些交通工具因氣動力學的需度,機身設計多呈流線型,亦成為當時建築師的設計靈感,把建築物主體流線型化,例如將立面及其他建築元件的轉角位造成弧形,猶如船身一般。
校長寓所的屋頂中央建有旗桿,整幢建築水平勻稱。內部裝潢採用多款式樣的硬木地板,大宅正門、飯廳趟門、書房壁爐、硬木樓梯等,展現了細緻精湛的工藝。除了作為住宅用途,校長寓所常借予港大職員、學生、舊生及校友作聯誼和聚會之用,如 2011年 港大的《百周年傑出學人講座系列》便選址於校長寓所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