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富邨

Wah Fu Estate

建築師

廖本懷

建成年份

1967 年

建築類別

公共房屋

地址

薄扶林瀑布灣
華富道 15、18 號
瀑布灣道 3、8、31 號

建築背景

談起香港公共屋邨建築的經典範例,歷史悠久而且設計獨特的南區華富邨定必榜上有名。建築師廖本懷設計出由兩個正方型對角互扣而成的「雙塔式」大廈,外型素直,屬於典型的現代主義建築。

華富邨建於於山坡之上,「雙塔式」大廈用兩個天井作為中庭,接連著兩幢不同高度的大廈,省卻平整坡度的工程。天井之間是電梯大堂,走廊則包圍着天井,天井大小跟樓層高度按比例制定,既讓更多日光照射到各層,也有助通風、散熱,減少局促感。住戶從走廊可望到鄰舍門口,做到真正的「守望相助」,但屋內的窗戶又不會與鄰居對望,保有一定的私隱度。在華富邨以後,有幾個公共屋邨項目同樣採用了雙塔式大廈設計,例如觀塘順利邨利明樓、屯門湖景邨等。

建築特色

不少人常誤解建築師的工作只有局限於一幢樓宇的外觀和圖則設計,但建築師在規劃時還須具備更多的考量。華富邨是香港首個以市鎮概念打造的公共屋邨,以建設一個讓 5 萬居民自給自足的社區為設計目標,建築師必須考慮到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故把屋邨分為兩個部分,山上的雙塔式大廈及山下的 L 型和 一字型大廈,兩個大廈群高低錯落,依薄扶林區的山勢而建,中間連接起來的是一些公共的社區空間:如酒樓、街市、郵局等。華富邨更開先河擁有首個設於屋邨內的公共圖書館、停車場和老人院。

舊式公屋建築主張實用,看以嘩眾取寵的「雙塔式」大廈、「背山面海」優越住屋環境都皆以解決空間問題而依歸,務實並以功能為先,彰顯出現代主義風格。華富邨的主建築師是後來成為香港首位華人政務司廖本懷先生,他於香港大學建築系畢業後負芨英國修讀園林建築,園林與建築並重的學術背景,令他在設計作品中著重建築物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配合。廖本懷在 1960 年加入政府後,為香港的房屋政策‌留下不少重要貢獻,先後設計出馬頭圍邨、和樂邨、福來邨和華富邨等一系列香港早期的大型公共屋邨;由他所構思並推行的「居者有其屋」計劃、綠白表居屋申請機制更被沿用至今,令廖本懷有「公屋居屋之父」的稱號。

如果我們從高空鳥瞰整個華富邨的佈局,會發現建築師廖本懷的設計心思。配合華富邨背山面海的特點,整體佈局設計為「曲尺」​型,目的是讓了更多居民能享有南中國海的怡人海景,亦能眺望南丫島或其他離島的景色。在設計期間曾有其他建築師建議鏟平後山,以騰出更多空間興建華富邨,但廖本懷堅持要盡量保留此地的原有景觀,特別設計高低相嵌的「雙塔式」大廈,像補牙般填滿山與山之間的空隙,也能大大減低建築成本,一舉兩得。與新式屋邨通常只會劃一地被「插」在某地的單調佈局不同,華富邨的建築群依山勢的高低起伏分佈在不同的位置,從對面海望過來,華富邨沒有完全遮蓋了後山的自然景觀,給予人一個均衡、與大自然和諧共存的感覺。

功能為先的建築設計

不少人常誤解建築師的工作只有局限於一幢樓宇的外觀和圖則設計,但建築師在規劃時還須具備更多的考量。華富邨是香港首個以市鎮概念打造的公共屋邨,以建設一個讓 5 萬居民自給自足的社區為設計目標,建築師必須考慮到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故把屋邨分為兩個部分,山上的雙塔式大廈及山下的 L 型和 一字型大廈,兩個大廈群高低錯落,依薄扶林區的山勢而建,中間連接起來的是一些公共的社區空間:如酒樓、街市、郵局等。華富邨更開先河擁有首個設於屋邨內的公共圖書館、停車場和老人院。

舊式公屋建築主張實用,看以嘩眾取寵的「雙塔式」大廈、「背山面海」優越住屋環境都皆以解決空間問題而依歸,務實並以功能為先,彰顯出現代主義風格。華富邨的主建築師是後來成為香港首位華人政務司廖本懷先生,他於香港大學建築系畢業後負芨英國修讀園林建築,園林與建築並重的學術背景,令他在設計作品中著重建築物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配合。廖本懷在 1960 年加入政府後,為香港的房屋政策‌留下不少重要貢獻,先後設計出馬頭圍邨、和樂邨、福來邨和華富邨等一系列香港早期的大型公共屋邨;由他所構思並推行的「居者有其屋」計劃、綠白表居屋申請機制更被沿用至今,令廖本懷有「公屋居屋之父」的稱號。

環境與建築融合

如果我們從高空鳥瞰整個華富邨的佈局,會發現建築師廖本懷的設計心思。配合華富邨背山面海的特點,整體佈局設計為「曲尺」​型,目的是讓了更多居民能享有南中國海的怡人海景,亦能眺望南丫島或其他離島的景色。在設計期間曾有其他建築師建議鏟平後山,以騰出更多空間興建華富邨,但廖本懷堅持要盡量保留此地的原有景觀,特別設計高低相嵌的「雙塔式」大廈,像補牙般填滿山與山之間的空隙,也能大大減低建築成本,一舉兩得。與新式屋邨通常只會劃一地被「插」在某地的單調佈局不同,華富邨的建築群依山勢的高低起伏分佈在不同的位置,從對面海望過來,華富邨沒有完全遮蓋了後山的自然景觀,給予人一個均衡、與大自然和諧共存的感覺。

現今

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