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猶達堂

St. Jude's Church

建築師

錢乃仁

建成年份

1957 年

建築類別

宗教建築

地址

北角建華街 30 號

建築背景

聖猶達堂於1957年落成,由建築師錢乃仁設計,外牆以橫跨幾層樓高度的修長形狀玻璃窗包覆,抵銷建築物笨重的巨大感。一格格以十字架型和圓形組成的浮雕,砌成一個巨大的十字架。外牆本來由粗糙的水泥批蕩建造,恍如一個由巨石雕刻而成的建築物。但在近年的翻新工程中,已經以其他的物料覆蓋,不復原本的樣貌。內部是典型的聖殿式長方形結構,有別於現代主義建築常用的橫向線條,玻璃窗以直向排列,光線透過淡綠色的玻璃射入沒有柱石支撐的內堂,營造了一種簡潔、空靈的氛圍。

建築特色

「上海批盪」又常稱為「洗米/水石」,是一種模仿石頭材質的建築工藝。在水泥砂漿之中,加入所謂「白石」的細小花崗石碎,批在牆身,待乾到一定程度,再以人手洗刷走表面未凝固的水泥槳,保留如石頭般凹凸不平的質感。由於人手工序非常繁複,此工藝在 80 年代後逐漸被市場淘汰,不少香港尚存的上海批盪都被塗上了油漆,即使要進行修復也面對不少技術上的困難。

以小石混入水泥,模仿真石作為建材的批盪技術早在歐洲地區出現。但「上海批盪」的來源仍是眾說紛云。一說上世紀20年代起,有一批上海師傅來到香港工作,西方「批盪」手法開始在香港出現,更流傳至廣東等華南地區,它的英文名稱 Shanghai Plaster 亦在陸續出現在香港政府官方文件之中。另一說當時中國嶺南地區的工匠,亦同時發展出混入本地材料如黃泥的批盪技藝,故現時在廣州等地仍有不少建築物仍然保留着上海批盪的特色。

如此看來,此工藝的前世今生似乎不一定與「上海」本身有絕對的關聯,但又為何被冠以「上海」的前綴‌呢?這是因為當時 1920 – 60年代,上海作為中國與西方世界接軌的東方港口城市,蘊含着中西交融、時尚摩登的象徵意義。批盪技術以「上海」命名,側面反映了當時西方的技術如何落戶中國,加入華人社會的建築元素,體現中西交融的時代特色。

60年代前,不少用上海批盪的建築物都屬於社會上中產階層人士,不少是從事東南亞貿易的富商。而不少散落東南亞等地如泰國曼谷的海外華人,也用上了上海批盪,我們能想像他們希望能從建築技藝上表達,自身能夠吸納西方事物,同時保有中國人的傳統,展現一種華洋共處的獨特文化身份。

我們對天主教堂的聯想多是不同西洋建築風格,但從聖猶達堂大門的上海批盪工藝,可隱約透露着一種中西混雜的「建築味」。這可能與其背後的華人建築師 — 錢乃仁先生華洋兼備的求學背景有關。民國時期的錢乃仁先生先在北平 (今北京) 燕京大學學習,後負笈美國修讀建築。1949 年前後從內地來到香港,被香港天主教教區陸續委任為不少聖堂及學校的建築師。

甚麼是「上海批盪」?

「上海批盪」又常稱為「洗米/水石」,是一種模仿石頭材質的建築工藝。在水泥砂漿之中,加入所謂「白石」的細小花崗石碎,批在牆身,待乾到一定程度,再以人手洗刷走表面未凝固的水泥槳,保留如石頭般凹凸不平的質感。由於人手工序非常繁複,此工藝在 80 年代後逐漸被市場淘汰,不少香港尚存的上海批盪都被塗上了油漆,即使要進行修復也面對不少技術上的困難。

上海批盪與上海的關係

以小石混入水泥,模仿真石作為建材的批盪技術早在歐洲地區出現。但「上海批盪」的來源仍是眾說紛云。一說上世紀20年代起,有一批上海師傅來到香港工作,西方「批盪」手法開始在香港出現,更流傳至廣東等華南地區,它的英文名稱 Shanghai Plaster 亦在陸續出現在香港政府官方文件之中。另一說當時中國嶺南地區的工匠,亦同時發展出混入本地材料如黃泥的批盪技藝,故現時在廣州等地仍有不少建築物仍然保留着上海批盪的特色。

上海批盪有幾摩登?

如此看來,此工藝的前世今生似乎不一定與「上海」本身有絕對的關聯,但又為何被冠以「上海」的前綴‌呢?這是因為當時 1920 - 60年代,上海作為中國與西方世界接軌的東方港口城市,蘊含着中西交融、時尚摩登的象徵意義。批盪技術以「上海」命名,側面反映了當時西方的技術如何落戶中國,加入華人社會的建築元素,體現中西交融的時代特色。

60年代前,不少用上海批盪的建築物都屬於社會上中產階層人士,不少是從事東南亞貿易的富商。而不少散落東南亞等地如泰國曼谷的海外華人,也用上了上海批盪,我們能想像他們希望能從建築技藝上表達,自身能夠吸納西方事物,同時保有中國人的傳統,展現一種華洋共處的獨特文化身份。

不中不西的建築風格?

我們對天主教堂的聯想多是不同西洋建築風格,但從聖猶達堂大門的上海批盪工藝,可隱約透露着一種中西混雜的「建築味」。這可能與其背後的華人建築師 — 錢乃仁先生華洋兼備的求學背景有關。民國時期的錢乃仁先生先在北平 (今北京) 燕京大學學習,後負笈美國修讀建築。1949 年前後從內地來到香港,被香港天主教教區陸續委任為不少聖堂及學校的建築師。

現今

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