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依納爵小堂位於油麻地窩打老道油麻地九龍華仁書院內。在1957 年 Hong Kong and Far East Builder 的報道可以看到,在身兼香港大學建築系首任院長的建築師 Gordon Brown 的華仁書院設計圖中,已經對教堂的佈局、規模和外形有初步的構想,Gordon Brown 後來離開香港,教堂的設計交由建築師陸謙受及其事務所 PAPRO (Progressive Architecture, Planning & Research Organisation) 接手完成。Gordon Brown 和陸謙受二人各自對於設計的參與程度,則尚待考究。教堂於 1959 年落成啟用,命名為聖依納爵小堂,於 11 月 16 日由時任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白英奇 (Rev. Lawrence Bianchi) 主持新堂奉獻禮。
香港夏季天氣十分炎熱,當時為場地安裝室內冷氣仍未曹及。 建築師陸謙受在構思聖依納爵小堂建築設計讓主體採用玻璃牆,為本是莊嚴的宗教場地加添一份通透和輕盈之感。而涼風自室外流入後,可令堂內熱氣上升至屋頂 27 個頂孔溢出,促進內外空氣循環。他亦特意為聖堂加入了「雙牆迴廊」設計 — 在聖堂主體外增加兩米多寬的迴廊,迴廊外圍再築起一道紅色磚牆,讓聖堂免受陽光直接照射。
迴廊外圍的混凝土牆皆由紅色空心磚所砌成,為聖堂遮陰隔熱。每塊磚體挖有十字形或圓形的通風孔,其中十字形狀的通風孔更暗藏為聖堂點綴的宗教涵意。
空心磚牆是聖依納爵小堂的特色:每當陽光穿透磚牆,無數的圓形、十字圖案交織、重疊,多層光影斑駁的映在聖堂的地面上,更顯清幽之美。這與九龍華仁書院本身獨佔九龍鬧市清幽一隅的特點相映成趣,更體現出建築師的巧思。
空心混凝土磚是香港 50、60 年代的建築師常用的建築材料,它不但成本低廉,其通風遮光效果又十分符合香港濕熱的天氣。故我們仍能在一些早於 50、60 年代建成的公共空間如學校、公共屋邨圍牆、走廊中發現到空心磚建築的痕跡。
近年的建築歷史研軌中,漸漸將陸謙受視為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整來,陸謙受長期被學者和建築學界忽視,甚至可以說是被歷史遺忘。學者 Edward Denison 和 Guang Yu Ren 在他們研究陸謙受的專書中,將他形容為 「 Chinas Missing Modern」。陸謙受出生於香港,1930 年負笈英國倫敦建築聯盟學校 (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AA) ,回國後擔任上海中國銀行建築科科長,不少民國時期的中國銀行建築,包括上海外灘的中國銀行大廈,均是出自陸謙受的手筆;1935 年更被任命為中國建築師學會副會長。
他擅長在西式的裝飾藝術建築風格中,加入四角攢頂和斗拱等中式建築元素,甚合當時上海商界的口味,因此名聲漸噪,成為上海備受注目的建築師之一。1949 年,陸謙受遷到香港,更留下了包括香港中銀總行、已拆卸重建的蘇屋邨第二期、鰂魚涌麗池花園、淺水灣保華大廈、瑪利諾修院學校等作品。作為一位建築師,陸謙受見證了多場歷史風波,分別因日本侵華、二戰、國共內戰種種緣因輾轉奔波上海、重慶、香港等地。相較當時還是隅安一角的香港來說,陸謙受的顛沛流離也是當時很多專業知識分子的時代寫照。但幸或不幸,也因如此,陸謙受能夠重回出生地香港留下建築作品,讓後人有機會尋覓到他為時代印下的脈絡。
香港夏季天氣十分炎熱,當時為場地安裝室內冷氣仍未曹及。 建築師陸謙受在構思聖依納爵小堂建築設計讓主體採用玻璃牆,為本是莊嚴的宗教場地加添一份通透和輕盈之感。而涼風自室外流入後,可令堂內熱氣上升至屋頂 27 個頂孔溢出,促進內外空氣循環。他亦特意為聖堂加入了「雙牆迴廊」設計 -- 在聖堂主體外增加兩米多寬的迴廊,迴廊外圍再築起一道紅色磚牆,讓聖堂免受陽光直接照射。
迴廊外圍的混凝土牆皆由紅色空心磚所砌成,為聖堂遮陰隔熱。每塊磚體挖有十字形或圓形的通風孔,其中十字形狀的通風孔更暗藏為聖堂點綴的宗教涵意。
空心磚牆是聖依納爵小堂的特色:每當陽光穿透磚牆,無數的圓形、十字圖案交織、重疊,多層光影斑駁的映在聖堂的地面上,更顯清幽之美。這與九龍華仁書院本身獨佔九龍鬧市清幽一隅的特點相映成趣,更體現出建築師的巧思。
空心混凝土磚是香港 50、60 年代的建築師常用的建築材料,它不但成本低廉,其通風遮光效果又十分符合香港濕熱的天氣。故我們仍能在一些早於50、60 年代建成的公共空間如學校、公共屋邨圍牆、走廊中發現到空心磚建築的痕跡。
近年的建築歷史研軌中,漸漸將陸謙受視為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整來,陸謙受長期被學者和建築學界忽視,甚至可以說是被歷史遺忘。學者 Edward Denison 和 Guang Yu Ren 在他們研究陸謙受的專書中,將他形容為 「 Chinas Missing Modern」。陸謙受出生於香港,1930 年負笈英國倫敦建築聯盟學校 (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AA) ,回國後擔任上海中國銀行建築科科長,不少民國時期的中國銀行建築,包括上海外灘的中國銀行大廈,均是出自陸謙受的手筆;1935 年更被任命為中國建築師學會副會長。
他擅長在西式的裝飾藝術建築風格中,加入四角攢頂和斗拱等中式建築元素,甚合當時上海商界的口味,因此名聲漸噪,成為上海備受注目的建築師之一。1949年,陸謙受遷到香港,更留下了包括香港中銀總行、已拆卸重建的蘇屋邨第二期、鰂魚涌麗池花園、淺水灣保華大廈、瑪利諾修院學校等作品。作為一位建築師,陸謙受見證了多場歷史風波,分別因日本侵華、二戰、國共內戰種種緣因輾轉奔波上海、重慶、香港等地。相較當時還是隅安一角的香港來說,陸謙受的顛沛流離也是當時很多專業知識分子的時代寫照。但幸或不幸,也因如此,陸謙受能夠重回出生地香港留下建築作品,讓後人有機會尋覓到他為時代印下的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