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都戲院

State Theatre

建築師

George W Grey
劉新科

建成年份

1952 年

建築類別

文化空間

地址

北角英皇道
279-291 號

建築背景

乘着電車沿着北角英皇道,總會被皇都戲院這座建築物所吸引。皇都戲院外形不算宏偉,但天台上的混凝土桁架結構令人印象深刻,在北角街頭份外顯眼,像是一個大型的公共雕塑,訴說城市的故事。皇都戲院是香港最古老的戰後戲院建築,但早於 1997 年結業。皇都戲院前身名為璇宮戲院,由香港影業巨子歐德禮 (Harry Odell) 所興建,於1952年建成。建築設計由建築師劉新科及 George W Grey 主理,採用現代主義建築的美學設計理念。

戲院位於英皇道同電廠街交界,本已有兩面外牆,建築師巧妙地設計了一個弧形立面,連起兩面外牆,為整座建築更添‌氣派。皇都戲院的簷篷在比例上大跨度向外延伸,呼應了現代主義對於表現結構性能的美學概念。在建築的弧形立面上,有刻出自名家梅雨天手筆,名為「蟬迷董卓」的浮雕裝飾,由此可見當年香港建築設計有意識地希望將傳統中華文化元素,與由西方傳入的現代主義設計風格互相糅合。

建築特色

天台上俗稱飛拱的拱型混凝土桁架結構 ,作用是為了支撐戲院內部的天花。為了不阻礙戲院觀眾的視線,所以建築師利用一個外部骨架結構系統以提供一個室內無柱空間。這個天台飛拱剛好就成為了皇都戲院為人熟悉的標誌之一。

有人認為天台飛拱有模仿蘇聯建構主義風格的痕跡,緣至 50 年代北角是香港政治左派的大本營,故北角皇都戲院於 1952 年落成時,自然而然滲入了當年鮮明的蘇聯建築風格。但其實蘇聯建構主義從三十年代開始已漸漸被斯大林強調意識形態的建築風格所排斥。

從一個更宏觀的視野出發,我們可發現 50 年代的國際潮流正追求具未來感 (Futuristic) 的美學。當時西方世界正值「太空時代」,尤其在美國更應運而生出一種新穎的「古奇建築」風格 (Googie Architecture)。「古奇建築」是未來主義建築的一種,早於 40 年代起受汽車文化、太空時代和核子時代的影響,特徵包括向上傾斜的屋頂,曲線的幾何形狀。古奇建築上亦常見有太空時代象徵動作的設計如拋物線等設計元素。

年輕一代對於北角的印象可能是「小福建」,但其寶在二戰前後,北角曾是香港的「小上海」,上海人南下逃避戰亂,到香港落地生根,也將一代上海人在 40 年代末的歌影娛樂記憶移植到北角。上海人喜歡看西方電影,1952 年落成的璇宮戲院 (皇都戲院前稱) 便是專門放映荷李活電影。上海人聚居更帶來了眾多知名的上海菜館和奢華的娛樂場所如麗池夜總會,而皇都戲院位置亦鄰近上海人聚居的堡壘街。上海初代移民為香港注入了自身文化同娛樂生活習慣,可見皇都戲院和附近社區的歷史背景存在緊密的關係。

天台飛拱具未來設計感

天台上俗稱飛拱的拱型混凝土桁架結構 ,作用是為了支撐戲院內部的天花。為了不阻礙戲院觀眾的視線,所以建築師利用一個外部骨架結構系統以提供一個室內無柱空間。這個天台飛拱剛好就成為了皇都戲院為人熟悉的標誌之一。

有人認為天台飛拱有模仿蘇聯建構主義風格的痕跡,緣至 50 年代北角是香港政治左派的大本營,故北角皇都戲院於 1952 年落成時,自然而然滲入了當年鮮明的蘇聯建築風格。但其實蘇聯建構主義從三十年代開始已漸漸被斯大林強調意識形態的建築風格所排斥。

從一個更宏觀的視野出發,我們可發現 50 年代的國際潮流正追求具未來感 (Futuristic) 的美學。當時西方世界正值「太空時代」,尤其在美國更應運而生出一種新穎的「古奇建築」風格 (Googie Architecture)。「古奇建築」是未來主義建築的一種,早於 40 年代起受汽車文化、太空時代和核子時代的影響,特徵包括向上傾斜的屋頂,曲線的幾何形狀。古奇建築上亦常見有太空時代象徵動作的設計如拋物線等設計元素。

北角「小上海」

年輕一代對於北角的印象可能是「小福建」,但其寶在二戰前後,北角曾是香港的「小上海」,上海人南下逃避戰亂,到香港落地生根,也將一代上海人在 40 年代末的歌影娛樂記憶移植到北角。上海人喜歡看西方電影,1952 年落成的璇宮戲院 (皇都戲院前稱) 便是專門放映荷李活電影。上海人聚居更帶來了眾多知名的上海菜館和奢華的娛樂場所如麗池夜總會,而皇都戲院位置亦鄰近上海人聚居的堡壘街。上海初代移民為香港注入了自身文化同娛樂生活習慣,可見皇都戲院和附近社區的歷史背景存在緊密的關係。

現今

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