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道衞理聯合教會北角堂

Chinese Methodist Church
North Point

建築師

司徒惠

建成年份

1966 年

建築類別

宗教建築

地址

北角七姊妹道 15 號

建築背景

教科書中常把香港的地勢概括為「山多平地少」。而北角循道衛理聯合堂 (聯合堂) 的建築師司徒惠恰恰就是利用北角健康東街的傾斜、山坡地形,糅合宗教建築物多崇尚高度,藉此更接近上帝的象徵意義,體現於聯合堂的設計中。所以我們從外部望向聯合堂時,總是要抬頭仰觀,又需沿着健康街拾石級而上,攀上山崗才可到達教堂入口,塑造了聯合堂的靈聖之感。

建築特色

我們沿百福道走就會看到教堂外牆鮮明的建築特色 — 十六條白色混凝土橫樑,相連成八個結構框架,像樹枝一樣支撐起整座教堂的屋頂跨度和室內無柱空間。

建築師以樹枝形狀作為主要支柱設計,當中蘊含着甚麼深意呢?除了具有效傳遞重量的功能外,有別於現代主藝建築常用的正方柱體和古典主義的花巧,幾何化的柱體也象徵了宗教信仰的堅實就像樹枝一樣,把教會緊緊地紮根在北角的小山崗上,是一處讓教眾賴以遮蔭的場所,既切合教會的角色,也創造了建築物本身的意義。

外露的結構看似離經叛道,但在教堂建築歷史上十分常見,例如哥德式教堂的飛扶壁(flying buttress)、高第的聖家大教堂柱群等,都以結構系統為建築表現的一部分。聯合堂的柱體同時表現了建築的力學和美學,雄偉的柱體令人直接聯想到力量的表達,除了將屋頂的重量全轉移到十六條沉穩的混凝土柱,還賦予一種宗教場所散發出非肉眼可見的神聖力量。

聯合堂的尖形屋頂,將重量平均分散到兩邊的支柱,而柱頂的六角形設計,除了鞏固屋頂與柱身的接駁,也帶點哥德飛扶壁的意味。外露的雕塑性骨架表現出力學之美,顯出建築師故意選擇結構作為主要建築語言,而省卻了多餘的粉飾,以實用性及真實性來吸引目光。

聯合堂的不同建築部分,均採用了不同的物料和質地。白滑的批盪飾面套用於結構框架,而不承重的牆身則採用粗糙的灰色上海批盪。物質特性的反差,有助於平衡柱身的笨重及牆身的輕。這些顏色和材質的運用,對於建築語言的表達,其實亦起了關鍵作用。

現代主義建築簡單直接的設計,令人容易忽略建築師和工程師的精心考量,從地理位置到外露的結構,聯合堂的建築充分體現香港建築師在有限空間創造作品的設計功力。戰後的香港建築得以蓬勃發展,可歸功於一群學貫‌中西,而又富有適應力的建築師。從聯合堂可以看到設計師如何克服山勢,建造一幢富時代感又不乏莊嚴的現代建築,見證香港不論在宗教自由、工程質量和藝術品味都有膽識和勇於挑戰規範的時代。

樹枝般的外露屋頂結構

我們沿百福道走就會看到教堂外牆鮮明的建築特色 -- 十六條白色混凝土橫樑,相連成八個結構框架,像樹枝一樣支撐起整座教堂的屋頂跨度和室內無柱空間。

 

建築師以樹枝形狀作為主要支柱設計,當中蘊含着甚麼深意呢?除了具有效傳遞重量的功能外,有別於現代主藝建築常用的正方柱體和古典主義的花巧,幾何化的柱體也象徵了宗教信仰的堅實就像樹枝一樣,把教會緊緊地紮根在北角的小山崗上,是一處讓教眾賴以遮蔭的場所,既切合教會的角色,也創造了建築物本身的意義。

 

外露的結構看似離經叛道,但在教堂建築歷史上十分常見,例如哥德式教堂的飛扶壁(flying buttress)、高第的聖家大教堂柱群等,都以結構系統為建築表現的一部分。聯合堂的柱體同時表現了建築的力學和美學,雄偉的柱體令人直接聯想到力量的表達,除了將屋頂的重量全轉移到十六條沉穩的混凝土柱,還賦予一種宗教場所散發出非肉眼可見的神聖力量。

原始質感與建築美學對撞

聯合堂的尖形屋頂,將重量平均分散到兩邊的支柱,而柱頂的六角形設計,除了鞏固屋頂與柱身的接駁,也帶點哥德飛扶壁的意味。外露的雕塑性骨架表現出力學之美,顯出建築師故意選擇結構作為主要建築語言,而省卻了多餘的粉飾,以實用性及真實性來吸引目光。

聯合堂的不同建築部分,均採用了不同的物料和質地。白滑的批盪飾面套用於結構框架,而不承重的牆身則採用粗糙的灰色上海批盪。物質特性的反差,有助於平衡柱身的笨重及牆身的輕。這些顏色和材質的運用,對於建築語言的表達,其實亦起了關鍵作用。

現代主義建築簡單直接的設計,令人容易忽略建築師和工程師的精心考量,從地理位置到外露的結構,聯合堂的建築充分體現香港建築師在有限空間創造作品的設計功力。戰後的香港建築得以蓬勃發展,可歸功於一群學貫‌中西,而又富有適應力的建築師。從聯合堂可以看到設計師如何克服山勢,建造一幢富時代感又不乏莊嚴的現代建築,見證香港不論在宗教自由、工程質量和藝術品味都有膽識和勇於挑戰規範的時代。

現今

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