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德邨位於香港島大坑,是全港至今唯一的圓柱體公屋建築。邨內的幾幢圓柱大廈,遠看就像一對對大型煙囪,獨有的圓柱形設計為不少香港人所熟知,是城中熱門的「打卡」拍攝熱勵德邨中央為圓形天井,單位沿着天井環形排列,從功能上來說,可以加強大廈的採光和空氣對流,同時讓更多住戶能飽覽維多利港的景色。除此之外,勵德邨還把一種建築美學呈現在大眾面前:現代主義建築不只是一味的講求簡約,勵德邨的中空設計,讓人站到大廈中央抬頭向上望,頭頂的環形一層一層的形成漩渦,像一條向上延伸的時空隧道,予人一種彷似身處異域的科幻感,著名的荷里活科幻電影《攻殼機動隊》也曾於勵德邨取景拍攝。
勵德邨以英殖時期前工務司、有「公屋之父」美譽的鄔勵德命名,用作表揚他對香港屋邨發展的貢獻。鄔勵德在 50 至 60 年代期間曾擔任工務局的不同崗位,在任期間除了設計出具當時主流祟尚簡潔、俐落風格的公共建築 (如勵德邨) 外,還將現代主義中著重實用的理念融入在屋邨設計當中:他提倡每個屋邨單位都應設有獨立廚房、廁所,這原則後來就被稱為「鄔勵德原則」。戰後的 19 世紀,英國殖民地政府透過各地的工務局嚴格控制公共建築的樣式和外貌,作為工務局主持人的鄔勵德不只應付來自殖民政府對於建築樣式的多重規範,還從建築師的角度出發,設計出符合現代主義美學、實用並重的公共建築。事實上,香港不少經典公共建築都誕生於鄔勵德在任期間,包括金鐘政府山的政府合署、天星碼頭、美利大廈等,均是構成香港現代都市風貌的重要建築。
勵德邨以英殖時期前工務司、有「公屋之父」美譽的鄔勵德命名,用作表揚他對香港屋邨發展的貢獻。鄔勵德在 50 至 60 年代期間曾擔任工務局的不同崗位,在任期間除了設計出具當時主流祟尚簡潔、俐落風格的公共建築 (如勵德邨)外,還將現代主義中著重實用的理念融入在屋邨設計當中:他提倡每個屋邨單位都應設有獨立廚房、廁所,這原則後來就被稱為「鄔勵德原則」。戰後的 19 世紀,英國殖民地政府透過各地的工務局嚴格控制公共建築的樣式和外貌,作為工務局主持人的鄔勵德不只應付來自殖民政府對於建築樣式的多重規範,還從建築師的角度出發,設計出符合現代主義美學、實用並重的公共建築。事實上,香港不少經典公共建築都誕生於鄔勵德在任期間,包括金鐘政府山的政府合署、天星碼頭、美利大廈等,均是構成香港現代都市風貌的重要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