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建築的設計需求多以功能先行,直接體現實際和科學化的形狀和佈局,與現代建築「形隨機能」美學理念不謀而合。位於觀塘海濱的九龍麵粉廠便是一個好例子。建築以功能分佈,兩座方正的工廠建築:高座作為工廠,面向海濱道的低座作為辦公室,加上圓筒形的小麥儲存倉,充分表現出廠房專為麵粉製作工場而設的訊息。
現代主義其中一項設計原則就是「形隨機能」– 形式追隨功能/ Form Follows Function,意思指讓功能決定建築空間的比例和大小。與傳統思維上先有設計既定建築外觀,然後才考慮分配內裡功能大大不同。
工業革命帶來了機器科學和嶄新的建築物料 (如混凝土、鋼筋等),而工業運作延伸出著重「講實用、講效率」的思維,可謂成是現代主義的始源之一。現代主義提倡簡約、講求實用性的核心理念,更是與工業運作著重用途、經濟的基本原則一脈相承。
九龍麵粉廠建築本身就是為麵粉廠工序而度身訂造:麵粉廠會從碼頭躉船吸入小麥透過輸送帶直送到二樓,清潔之後儲藏於八個大圓柱筒倉備用。小麥會先泵入廠房五樓經機器打磨成粉,再「吹」上七樓過濾雜質,這些麵粉會跌落六樓再「吹」上七樓包裝,後由貨車從海濱道運走,整個程序一氣呵成,順暢快捷。透過理解小麥製成麵粉的過程,就會發現廠房建築的每個組成部分,都有其特定的任務。
所以這座工廠卻不可能用於印刷廠或紗廠 (這些都是香港六、七十年代常見的工業種類),這種與倉庫、工業大廈不同,只為單一用途服務的建築設計,就是源自於製造產品的流水作業過程。
九龍麵粉廠運作超過六十年,不僅是觀塘這個傳統工業區的重要地標,同時標誌著現代主義建築在香港的散播和實踐。
廠房的外形設計,直接道出工廠以生產麵粉為主要功能,展示了清晰理性的思路。同時也道出了工業起飛時期的香港精神,從山寨廠到大型工廠,觀塘臨海海濱和機能性的工業建築曾經是觀塘的集體回憶,見證六十至七十年代工業起飛的傳奇,香港工業發展延伸出的高效思維亦對這片土地影響深遠。儘管現在的香港已經不再倚靠工業,由玻璃幕牆的辦公室大廈取而代之。但當下次我們在觀塘海濱,抬頭看到雄渾有力的「九龍麵粉廠」的五隻毛筆大字時,仍會會聯想起昔日香港工業化所帶來的理性思維從未消亡,依然充滿在香港人富幹勁、具有靈活性的日常生活之中。
現代主義其中一項設計原則就是「形隨機能」-- 形式追隨功能/ Form Follows Function,意思指讓功能決定建築空間的比例和大小。與傳統思維上先有設計既定建築外觀,然後才考慮分配內裡功能大大不同。
工業革命帶來了機器科學和嶄新的建築物料 (如混凝土、鋼筋等),而工業運作延伸出著重「講實用、講效率」的思維,可謂成是現代主義的始源之一。現代主義提倡簡約、講求實用性的核心理念,更是與工業運作著重用途、經濟的基本原則一脈相承。
九龍麵粉廠建築本身就是為麵粉廠工序而度身訂造:麵粉廠會從碼頭躉船吸入小麥透過輸送帶直送到二樓,清潔之後儲藏於八個大圓柱筒倉備用。小麥會先泵入廠房五樓經機器打磨成粉,再「吹」上七樓過濾雜質,這些麵粉會跌落六樓再「吹」上七樓包裝,後由貨車從海濱道運走,整個程序一氣呵成,順暢快捷。透過理解小麥製成麵粉的過程,就會發現廠房建築的每個組成部分,都有其特定的任務。
所以這座工廠卻不可能用於印刷廠或紗廠 (這些都是香港六、七十年代常見的工業種類),這種與倉庫、工業大廈不同,只為單一用途服務的建築設計,就是源自於製造產品的流水作業過程。
九龍麵粉廠運作超過六十年,不僅是觀塘這個傳統工業區的重要地標,同時標誌著現代主義建築在香港的散播和實踐。
廠房的外形設計,直接道出工廠以生產麵粉為主要功能,展示了清晰理性的思路。同時也道出了工業起飛時期的香港精神,從山寨廠到大型工廠,觀塘臨海海濱和機能性的工業建築曾經是觀塘的集體回憶,見證六十至七十年代工業起飛的傳奇,香港工業發展延伸出的高效思維亦對這片土地影響深遠。儘管現在的香港已經不再倚靠工業,由玻璃幕牆的辦公室大廈取而代之。但當下次我們在觀塘海濱,抬頭看到雄渾有力的「九龍麵粉廠」的五隻毛筆大字時,仍會會聯想起昔日香港工業化所帶來的理性思維從未消亡,依然充滿在香港人富幹勁、具有靈活性的日常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