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崇基學院
眾志堂

Chung Chi Tang
Chung Chi College, CUHK

建築師

王澤生
伍振民
歐陽昭

建成年份

1972 年

建築類別

校園建築

地址

沙田香港中文大學
崇基學院

建築背景

香港中文大學面積偌‌大,足佔整座山城。校園建築物眾多,外形皆不相同,各有特色。其中位於崇基學院的眾志堂,它饒有深意的三角形建築設計,配以混凝土材料,便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眾志堂建於1972年,乃是學生活動中心,樓高兩層,座落景色優美的未圓湖畔。二樓為學生中心,樓下則是廣為中大學生熟悉的飯堂,飯堂一旁的舞台常被用作舉辦歌唱比賽、晚宴等大型書院活動。

建築特色

粗獷主義 (Brutalism) 是指一種常使用毫無修飾的水泥和鋼鐵作材料和突顯結構線條的建築風格。自 1950 年代興起於英國,並於 60 – 70 年代風靡全球,香港亦不例外,香港中文大學便是其中粗獷主義建築最集中的地方。

眾志堂以灰色混凝土樑砌成獨特的「A」字三角形結構,如果我們走近一點,仔細觀察便會發現到在混凝土樑上,有一些由模板刻印而成,彷似樹木的紋理,遠觀還會是木樑柱的錯覺。建築評論家 Oliver Elser 便認為眾志堂以混凝土取代木材的做法,是展現了粗獷主義建築中其中令人耳目一新的力量。他認為眾志堂與由日本建築大師丹下健三設計的香川縣廳舍(1958)時設計手法相似,同樣以混凝土模仿木材的質感。

眾志堂的設計可能亦有參考同樣出自丹下健三手筆的出雲大社 (1963) 的設計,日照時,陽光能透過主體的條形窗戶射入室內;入夜後室內透出的光線,遠看整座建築像是一個大燈籠,展示一種具有東方美學的設計感。

我們或者會好奇,為甚麼眾志堂會以「A」字三角形結構作主設計元素呢?眾志堂的取名源自成語「眾志成城」,藉以鼓勵崇基書院學生應要團結一致,萬眾一心發揮互助精神,故曾有網民提出猜想,指眾志堂屋頂的靈感可能來自於眾志堂的「眾」字(簡體寫法為「众」),「众」是由三個「人」字組成,成為三角形屋頂的設計雛形。以灰色混凝土築成線條鮮明、剛健的三角形外牆,同貫徹中大校園的祟尚簡樸的風格,亦從設計中傳遞了對莘莘學子在求學路互相扶持,眾志可成城的美好冀望,十分富有心思。

粗獷主義在中大

粗獷主義 (Brutalism) 是指一種常使用毫無修飾的水泥和鋼鐵作材料和突顯結構線條的建築風格。自 1950 年代興起於英國,並於 60 - 70 年代風靡全球,香港亦不例外,香港中文大學便是其中粗獷主義建築最集中的地方。

眾志堂以灰色混凝土樑砌成獨特的「A」字三角形結構,如果我們走近一點,仔細觀察便會發現到在混凝土樑上,有一些由模板刻印而成,彷似樹木的紋理,遠觀還會是木樑柱的錯覺。建築評論家 Oliver Elser 便認為眾志堂以混凝土取代木材的做法,是展現了粗獷主義建築中其中令人耳目一新的力量。他認為眾志堂與由日本建築大師丹下健三設計的香川縣廳舍(1958)時設計手法相似,同樣以混凝土模仿木材的質感。

眾志堂的設計可能亦有參考同樣出自丹下健三手筆的出雲大社 (1963) 的設計,日照時,陽光能透過主體的條形窗戶射入室內;入夜後室內透出的光線,遠看整座建築像是一個大燈籠,展示一種具有東方美學的設計感。

寄寓校園人文關懷

我們或者會好奇,為甚麼眾志堂會以「A」字三角形結構作主設計元素呢?眾志堂的取名源自成語「眾志成城」,藉以鼓勵崇基書院學生應要團結一致,萬眾一心發揮互助精神,故曾有網民提出猜想,指眾志堂屋頂的靈感可能來自於眾志堂的「眾」字(簡體寫法為「众」),「众」是由三個「人」字組成,成為三角形屋頂的設計雛形。以灰色混凝土築成線條鮮明、剛健的三角形外牆,同貫徹中大校園的祟尚簡樸的風格,亦從設計中傳遞了對莘莘學子在求學路互相扶持,眾志可成城的美好冀望,十分富有心思。

現今

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