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基書院的建築群主要分佈香港中文大學整座山城的山腰處,我們細心觀察就能發現它們都不高,能夠與周邊大自然環境相契合。而位於崇基書院內的牟路思怡圖書館,主樓的設計最初也只有兩層,後來才在旁邊加建較高的樓梯和升降機附樓。圖書館主樓較矮,呈橫向發展,旁邊加建具標誌性的高樓。視覺上呈現出「一橫一直」的優雅構圖,除了牟路思怡圖書館,位於深水埗的嘉頓中心、舊天星碼頭鐘樓,既有橫向的低矮主樓,旁邊建有直向的高樓、鐘樓,同樣貫穿了「一橫一直」這種設計。
圖書館外牆物料質感獨特,一層雙排格子遮陽板、一層是質感獨特的混凝土垂直條紋批盪,兩者猶如夾心餅般相間,線條分明,是典型歐美的現代主義設計。而圖書館入口處同樣值得我們留意,除了主入口的樓梯前設了簷篷加強莊嚴感,底層門口前樓梯還特意加入了瑰麗天然石牆,與主樓的灰調混凝土作出了強烈的對比。而底部特意向內縮,並加上架空式樑柱,視覺上減輕了建築的量體,遠看令人誤以為整幢圖書館正浮在空中。類似建築可參見由法國建築師柯比意 (Le Corbusier),與日本建築師前川國男、坂倉準三和吉阪隆正設計的東京國立西洋美術館。
牟路思怡圖書館於 1971 年落成,最早期的設計出自周耀年及李禮之的周李建築師事務所 (Chau & Lee)。後來則改由周耀年和兒手周啟謙的周耀年周啟謙建築工程師事務所 (I. N. Chau & Son Architects and Engineers) 負責。
周耀年和李禮之是少數在戰前已能夠獨立開設事務所的華人建築師,可謂本地建築師的先驅,為香港留下不少具現代主義風格的作品,例如深水埗醫局,周耀年和李禮之以裝飾藝術 (Art Deco) 風格設計了整個建築,延續了戰前九龍的騎樓空間,卻又有別於一般唐樓的整體立面。正面立柱以仿古典希臘「科林斯式」 (Corinthian Order) 所作的浮雕為裝飾,又以帶有「中國風情」(chinoiserie) 的陶製竹枝為欄杆,除了可以一般的解讀為「中西合璧」之外,其實亦展示了早期現代主義之下,他們在選擇裝飾風格時擁有越來越大的自由度和創造性,不需要跟隨既有的規律和教條。裝飾的覆蓋範圍,亦漸漸變得更具選擇性。更重要的是,這個建築作品顯示了周耀年和李禮之作為戰前華人建築師,已經有能力做出精緻的摩登建築。
圖書館外牆物料質感獨特,一層雙排格子遮陽板、一層是質感獨特的混凝土垂直條紋批盪,兩者猶如夾心餅般相間,線條分明,是典型歐美的現代主義設計。而圖書館入口處同樣值得我們留意,除了主入口的樓梯前設了簷篷加強莊嚴感,底層門口前樓梯還特意加入了瑰麗天然石牆,與主樓的灰調混凝土作出了強烈的對比。而底部特意向內縮,並加上架空式樑柱,視覺上減輕了建築的量體,遠看令人誤以為整幢圖書館正浮在空中。類似建築可參見由法國建築師柯比意 (Le Corbusier) ,與日本建築師前川國男、坂倉準三和吉阪隆正設計的東京國立西洋美術館。
牟路思怡圖書館於 1971 年落成,最早期的設計出自周耀年及李禮之的周李建築師事務所 (Chau & Lee)。後來則改由周耀年和兒手周啟謙的周耀年周啟謙建築工程師事務所 (I. N. Chau & Son Architects and Engineers) 負責。
周耀年和李禮之是少數在戰前已能夠獨立開設事務所的華人建築師,可謂本地建築師的先驅,為香港留下不少具現代主義風格的作品,例如深水埗醫局,周耀年和李禮之以裝飾藝術 (Art Deco) 風格設計了整個建築,延續了戰前九龍的騎樓空間,卻又有別於一般唐樓的整體立面。正面立柱以仿古典希臘「科林斯式」 (Corinthian Order) 所作的浮雕為裝飾,又以帶有「中國風情」(chinoiserie) 的陶製竹枝為欄杆,除了可以一般的解讀為「中西合璧」之外,其實亦展示了早期現代主義之下,他們在選擇裝飾風格時擁有越來越大的自由度和創造性,不需要跟隨既有的規律和教條。裝飾的覆蓋範圍,亦漸漸變得更具選擇性。更重要的是,這個建築作品顯示了周耀年和李禮之作為戰前華人建築師,已經有能力做出精緻的摩登建築。